国家公务员面试是对考生能力、品质的考察,能力如何展示暂且不论,品质层面是可以通过考生作答直观呈现出来的,尤其是对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测查,事关职业匹配,不能不重视。陕西公务员考试网专家考生们一定要端正动机,让考官了解到你的“真心”。
有个热词叫转型期,社会转型期会带来各种利弊,其中之一便是功利化心态,凡事都问价值或者收益回报。功利也是价值的体现,本身无可厚非,但要看看对谁的价值,这就是观念问题了。前几年的高考改革中曾经出现“数学滚出高考”的荒诞呼声,理由是“买个菜要用三角函数吗?”这便是一种简单粗暴式为己为私的功利化心态,因为无用所以不学。这种观念曾经受到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嘲讽,在讲授几何学时,有学生问他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几里得叫仆人给了他一块钱,还讽刺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作家王小波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他大学数学老师的话,很好地回应了这一点:“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王小波为此而终身佩服,回想自己十年前的高数学习经历,我也为此而深深感动。他告诉我们一个淳朴的道理,因为知识是好的,所以要学习,哪怕一无用处--因为好,所以做!这是参加公务员面试的考生要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既去除惯有的实用功利思维,但问动机,少看结果。
曾经有这样一道题:“有人说,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命题人希望考生谈论的主题是付出与收获/回报,对题干无需挖掘也能明晓命题人的意图倾向。但无论如何,梳理一下付出与收获的关系还是十分好的。这个主题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句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很正确,却容易被庸俗化理解:有些人“想要的是葫芦”,只求收获,不问耕耘,或者仅耕耘一分就立马希望收获一分,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一旦无利可图就立马停止。殊不知,付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哪怕一时并无结果,也要无悔奉献下去。借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来说:“一个好的意志之所以好,并不是因为它所达到的效果或成就。”“即使这一意志完全没有力量实现它的目的,即使它付出了最大努力却仍然一事无成……它也仍然像一颗珠宝一样因其自身的缘故而熠熠发光,就像那些本身就拥有完整价值的事物一样。”因此,作答这类问题要有所侧重,绝不能将收获与付出简单化地对等起来,暴露了功利心态,否则再喊多少为人民服务也无济于事了。
当然,不是所有题目都能够一目了然地识别考察要点,比如这题:“有人说,到基层去锻炼可以给予我们更广阔的舞台,能够磨练我们的意志;有人说到基层是为了镀金,然后以此为跳板到高处去。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几乎所有的考生都能意识到第二种观点是不对的,因而赞同第一种,并详细地讲解到基层墩墩苗的好处。但这样还不够,只是就题论题式的答题,还脱离不了有用无用的功利心态,下基层绝非只是磨练意志、提升能力这些为己的价值层面,第一要义还是工作,工作就是职责,所谓在其职任其责,无论任何工作都无分肥瘦、冷热、轻重,都要兢兢业业干事、服务、奉献,不记名利、得失、回报。当然,如果问及“你觉得上级单位和基层单位那个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现在有些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遇到专业不对口情况,如果是你你怎么办?”之类的问题,也不能只谈能力匹配、基层天地广阔将大有作为,还需要说清即使付出没有回报也依然无怨无悔,因为不仅仅是基层适合我们,让我们实现抱负,更是基层需要我们,所以义无反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如果谈谈我们的理解,那就需要知道总书记如此寄语是为了杜绝一些官员出现政绩观的偏差:新官上任三把火,功成必须在我,政绩“空前”“绝后”。而是希望能够树立一张蓝图抓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的“接力意识”:工作“瞻前”又“顾后”、潜绩显绩要并重,也正如习总在《要甘于做铺垫之事》一文中所说:“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不是自己开头的不为,一定要刻上自己的政绩印记才干,这不是共产党领导干部的风格。”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服务奉献是公职人员的宗旨。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专家建议考生们在备考中多准备相关内容,提升自己的境界,端正考“公”动机,让考官发自肺腑地接受你。